今天看的是 我的西南聯大,是一部大型話劇。
我對西南聯大的認識,是從楊振寧自傳裏面開始認識的。
在抗日的時候中國還是有一群大師,在後方進行著教育。
跟學生努力的學習,日後也培養了一堆國際的大師。
西南聯大是集北大清華南開大學的學校。
《我的西南聯大》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大後方雲南弦歌不輟、艱苦治學的動人故事。題材厚重的《我的西南聯大》突破了之前的思想障礙,首次正面、客觀而全面地反映了西南聯大當時的教育情況。
第一次為專業省級話劇團體進行指導的楊立新認為這部話劇最大的難點、同時也是他最感興趣的地方就是:六幕戲一個景。說到這一個景,他詳 細地介紹了場景選擇的過程。他說:“故事發生在抗日時期,情況特殊,當時幾乎都是臨時校舍,條件十分艱苦。所以選擇校園或教室作為場景都不合適,而這中間 水井、兩邊木樓的‘一顆印’場景正好反映了當時的學生散落在民居的特點。”
當時西南聯大的學生就在這種類似北京四合院的“一顆印”中一邊生活一邊學習。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在其存在的短短10年時間裏培養出了大批傑出的人才,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以及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等等,這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奇跡。
從裏面讓我體會到以前西南聯大與大後方人的風骨,
老師一直問,一個大學是要培養學生什麼,
短短4年,絕對不會是知識,而是那種態度,那種風骨,那樣的格調。
從校訓,剛毅堅卓,一些大師不斷的培養出新一代的中國青年。
整個在觀賞的過程,整場都是充滿了熱血,我一直都是起雞皮疙瘩的。
從抗日的情緒,教授對學生的培養,那樣對國家,對文化的重任。
有兩個教授的對話,文化可以使人在亡國滅種,又再次復甦。
但是科學可以避免亡國滅種,這兩個對話充滿的值得思考的意思。
不同時代,不同背景,勢必造成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艱苦的環境中,還能夠堅持初衷不為所動。
便是當時西南聯大給中國人最好的典範了。
當乾坤正氣匾額卦起,哪裡就是教室,哪裡又就是西南聯大。
(裏面有個劇情說,中國歷史精神文化不是孔孟,而是山海經,那種犧牲奉獻的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